2015.07.01法国南部(七)马赛港(Marseille)

最后三晚留给马赛,住在民居,主人是老两口,快70岁了,依旧发挥余热在工作,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,去过中国好几次,对新加坡也不陌生,因为他们的儿子是飞行讲师,在新加坡公干了几个月刚回来。晚上见到他们帅气的儿子,说过些日子再去新加坡度假,因为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台湾女友2015.07.01法国南部(七)马赛港(Marseille)。老两口爱旅游,客厅的地图标注着他们去过的地方。早餐很丰盛,自制的面包,酸奶都很好吃。阳台的风景也不错。 马赛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商业港口,也是普罗旺斯大区的首府。马赛港分为新港和老港,我们住在新港区,出门离海边很近,感觉法国人都放假了 坐快艇去老港区,看看老城 远处的伊夫岛是马赛最小的岛屿,因为大仲马的小说《基督山伯爵》而闻名于世。小岛原是无人居住的孤岛,十六世纪初建造了抵御敌人入侵的堡垒,据说伊夫城堡是马赛最大的城堡,后来成了国家监狱,防守及其严密,曾囚禁了很多政治犯,王公贵族后裔及新教徒等。今天则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。 老港是马赛的发祥地,在十九世纪前是繁忙的商埠。现在的老港仅停泊各式游艇和小渔船。每日上午,在东面码头有著名鱼市,人们纷纷前来购买刚刚捕获的地中海新鲜水产品,成为马赛一大景观。我们来时临近中午,鱼市基本结束了,正在收摊。 马赛市政厅 在广场旁的一条小街遇到摩托警护送的悬挂中国国旗的车队,后来才知是李克强总理正在马赛访问 港口旁长长的广场街布满了饭馆,都说来马赛一定要尝尝它著名的鱼汤(Bouillabaiss),是将海鱼和虾等煮在一起而熬成的汤,原本是渔民的妻子为了给下海的丈夫暖和身子,以卖剩下的鱼熬成的平民汤菜。如今已成为各个阶层都热衷品尝的美味。从老港里很有格调的餐厅到小镇的小餐馆里,马赛鱼汤的烹制方法不计其数,因此,马赛鱼汤的风味也各有不同了。制作方法是首先煮一锅鱼汤汤底,之后再将大蒜、茴香、洋葱、土豆放到鱼汤里一起煮,直到变成了金黄色。而鱼的种类常常会有十几种。食用时配上涂上蒜泥蛋黄酱(Aioli)的小面包片。听民居的主人说,好的鱼汤要百多欧呢。看了这里几家的价格,相差很多,十几欧到七八十欧都有,选了中档的尝个鲜吧。昕说不如爸爸做的海鲜汤. 篓筐老城是马赛最古老的一片城区,三面环海,是古希腊殖民地的遗迹。二战期间,城区中狭窄的街道,黑暗的小胡同和角落,构成了法国抵抗力量的藏身之处。据载,1943年1月22日至24日,纳粹驱逐了30000人,成千上万的人被逮捕,送往集中营。1500幢房子被炸毁,大部分成为废墟。战后,原来已破败的篓筐老城,逐渐积聚了不少文艺范儿,使老城焕发了新的光彩,如今已是观光客必到的一站。   传说,“篓筐”街是老城最普通的一条街,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街。17世纪,这条街上有一家著名的酒馆,招牌就是一只“篓筐”。由于酒馆经营有方,口碑极好,所以整条街因其得名“篓筐街”,随后老城也就成了“篓筐”老城。 对面山上的圣母加德大教堂是马赛的标志,可惜这次没去,还有隆尚宫,这两个重点都留待下次的作业吧。7月的阳光已经把人都烤蔫了,真不想走了 卡内比耶大道(La Canebiere)是马赛的主要街道,从旧港口向东北延伸一公里,曾经以制绳闻名,街道的名字Canebiere是早期普罗旺斯语中“麻树”(Canebe)一词演变而来,所以原先也叫“麻树街”。街道两旁林立的建筑多建于18-19世纪,据说这里是马赛感受欧洲休闲气氛最浓的地方 旁边一条小街热闹,走进去原来是有一个农贸市场,两旁不少便民店,还有清真HALAL。附近是拉丁区,比较混乱,所以警察不少 马赛主座教堂(Cathédrale Sainte-Marie-Majeure de Marseille)是罗马拜占庭式建筑,1852年,拿破仑三世为教堂奠定基石,,历经四十多年才建成,庄严宏伟,华丽典雅,矗立在马赛的旧港北部的海岸上。据说由于使用的建材独特,因此直到1896年才竣工。教堂内部精美的马赛克图案很精彩 一天的游览终于结束了,回到住所已经夕阳西下

0 Comments